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第四批全国office365网页版无法使用_365速发_365平台官方版下载治理典型案例
       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:创新“三站四会五家”治理模式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”文章
        发布人:张婧婧来源:国家office365网页版无法使用_365速发_365平台官方版下载振兴局浏览次数:发布时间:2023-02-01
        视力保护色:

        编者按: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人员配备与治理职能不相符,处于适应期、过渡期的移民大量服务需求“问路无门”等难题,天等县整合多方治理力量,创新“三站四会五家”治理模式,推动搬迁小区治理效能最大化,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“后半篇”文章。


        天等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,位于广西西南部左右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地带,是典型的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喀斯特地貌地区,被列为国家连片开发“滇桂黔”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。全县总面积2159.23平方公里,人均耕地面积仅0.86亩,辖6个镇、7个乡、125个村(社区),总人口45万人,壮族人口占98%,是少数民族聚居县。山多地少、交通不便的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当地发展,15万人外出务工经商。脱贫攻坚期间,9726名群众选择易地移民搬迁。龙岩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在“十三五”时期建成,安置1869户8627人,是崇左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。小区群众来源于全县13个乡(镇)117个村(社区)的脱贫人口,以壮族居多,汉族、侗族、苗族、瑶族等其他8个民族共276人。作为国家office365网页版无法使用_365速发_365平台官方版下载振兴重点帮扶县,天等县立足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“过渡型”社区人员结构复杂、移民生计转型压力大、居民身份关系重构困难多等诸多治理难题,以“三站”充实治理力量,以“四会”提高搬迁群众自治积极性、主动性,以“五家”解决小区治理滞后问题,推动搬迁群众实现“搬得出、稳得住、有发展、能致富”。

        一、以“三站”为载体,汇聚治理主体力量

        相对于普通社区,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结构复杂,户籍管理和属地管理冲突的现象较为严重,社区移民“问路无门”现象间或出现。天等县充分发挥无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促进治理力量有效整合,确保搬迁群众办事有组织。

        龙岩社区党员在党员服务站为群众解决困难。

        (一)设立党员服务站

        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为阵地,明确安置区104名党员、21名综治网格员、3名工作队员的治理职责。重点发挥安置区64名无职党员的服务作用,根据无职党员个人特点选岗认岗,合理设置安全巡视员、车间安全管理员、疫情防控员等17个岗位,配备专属马甲“亮身份”,以履职积分制奖励激励。推行“物流式”服务模式,采取群众远程“下单”、党员上门“接单”、服务中心现场“结单”的方式,用心、用情服务社区居民。

        (二)设立号角集结站

        组建“椒乡党建联盟”,发挥党组织的资源共享、机制衔接作用,推行安置区党组织吹响“号角”,县直职能部门党组织“集结”到安置区“号角集结站”的模式,组织开展“周五吹哨、干部报到”活动,职能部门业务骨干、先锋党员进社区报到,对群众“订单”进行专项梳理、及时认领、快速办理,直到登记造册服务事项“清零”。

        (三)设立便民服务站

        为方便搬迁特殊群体顺利度过适应期,解决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生活的服务需求多等治理难题,创新开展“4小时服务”模式,确保安置区服务不断档。在每天下午6点半到10点半的“空档期”,安排2名社区“两委”干部轮流值班,解决社区面临的停水停电、邻里矛盾纠纷、留守儿童教育、老人管护等问题。截至2022年9月底,社区党员累计为民办实事2883件,县直职能部门上门解决群众问题621件,解决社区停水停电问题208次,调解纠纷92起,受照顾家庭12户,帮看护辅导留守儿童545人次,社区居民满意率达100%。

        二、以“四会”为平台,凝聚居民自治动能

        (一)召开居民点评会

        安置区各栋楼的楼长建立本栋居民微信交流群,每月线上召开社区居民点评会,同时利用“数字平安崇左”服务平台的收集、汇报功能,快速、准确征集居民对社区的意见建议。

        (二)召开楼长交办会

        居委会每月底召集楼长及居民代表参加楼长交办会,商讨解决居民点评会提出的问题,有效解决治理难题、化解矛盾纠纷,让问题消化在萌芽、消解在社区。

        (三)成立居民互助会

        居民通过“数字平安崇左”服务平台、微信交流群等反馈孩子管护、家电维修、矛盾纠纷等问题,互助会成员主动认领、协调解决,把居民联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,激活安置区的自我管理动能。

        管家和互助会成员组织力量护送社区儿童上学。

        (四)举办表扬评比会

        每季度检查设岗定责上岗党员、楼长履职情况,每月底开展测评,听取群众意见,确定考核结果,推动治理方式逐步规范。每年开展最美家庭、五好家庭、文明家庭、最美志愿者、优秀共产党员等评比活动,通过示范引领,提升安置区文明水平。截至2022年9月底,累计收集到物业管理、车位划线、环境卫生等1625条治理意见建议,解决反映问题1865个,表扬285多人。

        通过居民点评会、楼长交办会、居民互助会、表扬评比会四个平台,不断增强安置区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,形成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的office365网页版无法使用_365速发_365平台官方版下载治理共同体,让“微治理”富有活力、更有效率。

        三、以“五家”为路径,集聚多方治理资源

        (一)设立物业管家

        将安置区划分为A、B区两个网格,以社区“两委”、楼长为网格员,采取“网格员管理+物业管理”模式设立物业管家,细化工作职责,解决社区物业管理问题。

        (二)设立红色管家

        业务部门、公检法司职能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化解重大矛盾专业队伍,通过综治中心线下坐班、“数字平安崇左”服务平台召开线上视频会等形式,现场或线上化解群众矛盾纠纷,维护社区和谐稳定。建立“乡呼县应,上下联动”工作机制,通过响应平台呼叫县级职能部门,及时解决居民困难和问题,满足居民合理需求。

        红色管家在综治中心了解群众诉求。

        (三)建立线上管家

        网格员和居民利用“数字平安崇左”服务平台,线上登记日常发现和存在的问题,并标注紧急程度、上报来源及发生地点等情况,线上管家分轻重缓急安排相关人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,通过事后回访了解事件后续发展和服务评价,实现资源共享,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实现社会治理效果最大化。

        (四)建立企业管家

        在安置区沿街商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一条街,16家帮扶车间带动1196人就地、就近就业。社区联合车间负责人组建企业管理服务队伍,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管理、要素保障、用工招工等方面的需求,为居民提供就业、创业信息咨询等服务,推动居民就业、创业。

        (五)建立监督管家

        组织纪检干部、无职党员、居民代表组成纪检监督队伍,监督社区服务、党员干部履职、考核评比内容、感恩超市积分兑换等情况,及时公布监督结果,并主动接受群众来访,推动各项服务工作落到实处。截至2022年9月底,累计组织开展考核监督11次,通过“五家”模式解决安置区问题932个,化解矛盾纠纷92起。

        通过物业管家、红色管家、线上管家、企业管家、监督管家“五家”,推动政府管理和群众自治融合发展,不断促进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,让更多资源集聚到安置区,激活每个社会治理细胞。

        相关文章